播新闻的手语竟是“上海话”,来看看唐文妍如何举“手”之劳架起沟通桥梁
今天是第六届国际手语日。
也许你经常在电视新闻的一角在小屏里看到唐文妍用手语为观众“播”新闻,但很多人不知道,她在电视新闻上用的手语都是上海话。走下荧屏,她会“携手”听障人士去看展览、话剧;也会出现在医院、法院,架起沟通的桥梁。
哔哩哔哩(简称“B站”)关注到了这位特殊的全职手语翻译,找到了她,将她的故事拍成了纪录片,期待着有更多年轻的有志之士可以加入手语翻译队伍。
01
手语也有“口音”
每周一到周三,是唐文妍到电视台“播”新闻的工作时间,至今已经坚持了8年。
手语也存在‘口音’差异。比如北京,积极的‘积’和激动的‘激’都用同一个手势——公鸡的‘鸡’,但在上海我们的表达方式不一样。
她在电视上用手语播新闻用的都是上海人习惯的手语,“为的是让大家都能理解。”
唐文妍因为“口音”不同被手语角的朋友们当作北京人
走出新闻直播间,她也会和听障朋友们交流,问问他们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。
毕竟新闻的语速特别快,加上新闻本身就是没听过的事情和新奇的东西,还有一些生僻概念,平时听障朋友在生活中也不会用到,需要深入浅出地为他们解释。
02
“携手”走近艺术
除了在电视上“播”新闻之外,你还可以在上海书展、CCG中国国际动漫游戏博览会、《从波提切利到梵高》画展、音乐剧《长靴皇后》、话剧《国破》……看到她用手语带着听障观众走进艺术世界。有的相对轻松,比如在《从波提切利到梵高》画展上,唐文妍只要跟着讲解员,讲解员讲什么她就翻什么;有的需要她沉浸式地“讲解”。
几位参加今年CCG的男孩说:“以前站在有的展台前,不明白为什么演员还没有出场,大家就已经舞动起来。今年,唐老师在旁边告诉我们,是因为最燃的主题曲响起来了,于是我们也融入其中。”
对唐文妍来说,剧场和演出的讲解挑战比较大。
很多听障朋友尽管非常喜欢看演出,不过苦于剧场里只有对白字幕,很多用音效推进的情节他们无法理解。比如有些剧的悬疑桥段,演员听到脚步声回头。但对于听障观众来说,会看不明白。这要求唐文妍对剧本非常熟悉,才能恰到好处地把手语穿插进去,“不过有的演出时间很紧迫,可能演出当天才会复习排练。”每当演出结束后,听障观众告诉她“我们都看懂了!”时,她也笑了。
无论如何,唐文妍已经用自己的手,拉近了听障人士与艺术之间的距离。
03
举“手”之劳暖心
唐文妍之所以选择做一名手语翻译,还要从2004年说起。
那年,她还是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心理学专业的一名大二学生。一直对手语感到好奇的她,看到学校在招收手语学生时,便报了名。虽然课堂上学了不少,但真正和听障朋友沟通起来,她才发现生活中聋人朋友手速飞快,而且学校课堂上教的手语和他们平日生活中用的完全是两码事。
她说:“如果不走进生活,不和听障人士交朋友,是没有办法真正掌握手语的。”
在上电视“播”新闻之前,唐文妍一直在东方医院做志愿者。有一次,她陪一位听障阿姨去看病,她看到阿姨的女儿在旁边哭。
唐文妍在医院做志愿者
唐文妍安慰她:“妈妈的病不重,你不要担心。”女儿说:“我不是哭这个。我妈妈以前看病特别不容易,她没有办法和医生讲清楚自己哪里不舒服,她也不好意思老让我们请假,就一直拖着。有了你们翻译,她看病也不再成为我们家的难题了。”
唐文妍还协助听障人士进行法律咨询
唐文妍说在医院各个科室里,最难翻译要算口腔科了,“因为很多人在灯下张开嘴,就把眼睛闭起来”。
看到举“手”之劳真的能为大家解决难题,唐文妍也坚定了自己要做一名全职手语翻译的想法。
6年前,曾有一篇报道说唐文妍是当时全上海唯一的全职手语翻译。“现在不是啦,我同事有两个也是全职的。”她说,“所谓全职,就是一切社保都是从自己做手语翻译的收入里交,但是这样的生存压力也是挺大的。毕竟手语翻译的工资,很难和其他行业竞争。”
起初,父母也不同意女儿做个“个体户”式的手语翻译,毕竟985大学毕业,直到唐文妍在电视上开始用手语“播”新闻,让爸爸妈妈真正觉得女儿正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。她期待能为服务对象带去日臻完善的体验,也期待着有更多有志之士可以加入手语翻译队伍,推进手语翻译的职业化。
通过B站这部名为《今天忙啥呢?》的纪录片可以看到,和很多人一样,唐文妍“碌碌也有为”的每一天,组成了我们平凡而闪光的生活。
唐文妍也在B站评论区留言
新演艺工作室
作者:吴翔
评论:吴旭颖
图片:官方剧照,部分为影片截图
编辑:小开
©新民晚报文化部
近期推荐